穿过枪林弹雨的“同学少年”,要回来了
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有4名稚嫩的少年放下课本穿上军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直面抗美援朝的战火枪炮。如今,这个动人的故事即将被搬上舞台。6月2日下午,由上海黄浦文旅集团携手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出品、制作的原创舞台剧《同学少年》在上海大世界举办新闻发布会,该剧将于9月6日至10日开启首轮演出,带领观众同那个年代的同学少年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会面。
原创舞台剧《同学少年》塑造了4名立体饱满的英勇少年形象——穿梭前线冒着枪林弹雨背伤员的方晨新,毅然拉响小提琴实现排长最后愿望的肖鲁青,初次经历生理期的不适仍勉力坚持的来云秋,为保护妹妹来云秋受重伤的来云夏。剧中,前线硝烟弥漫的战场与后方温暖的家庭时刻碰撞,烘托出少年们为国效力的勇猛精神和浓浓的家国情怀。
舞台上的热血故事,脱胎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的几名学子,李茂新、来纫秋、肖友砚,正是舞台剧的三位原型人物。2022年年初,纪实文学作者李菁将她的父亲李茂新和比乐中学的4名同学抗美援朝的故事整理为口述史《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
“13岁的时候,他们一起参军,然后一起活着回来。尽管他们的友谊还是那么纯真,但已经是耄耋之年,记忆的阀门有时开启,有时关闭,脑中的场景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我觉得总要有个人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对前人是一种纪念,对后人也是一种激励。”
得知这段口述史将被搬上舞台,李菁意外之余更感激动,“他们在黄浦出生、读书,人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黄浦度过,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情愫,希望舞台剧《同学少年》的公演,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段尘封的历史,看到这个极具上海特色的故事,看到中国少年的精神,看到岁月涤荡和时光荏苒之后,依然熠熠生辉的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性光芒。”
与李菁如今的激动之情一样,一直想创作一部抗美援朝题材作品的编剧钱珏,在看到《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后,怎么也无法平静下来,深深打动她的并不是枪炮,而是艺术。“这群孩子走向战场的时候,他们是文工团的战士。小英雄们用歌舞、琴弦,为战友们带去安慰和激励。”这也成了照亮钱珏灵感的那道光:艺术的力量有时候更能影响人、感化人、鼓舞人。
当《同学少年》的剧本翻到最后一页时,导演马俊丰再也坐不住了,“我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就觉得‘血,往上涌,泪,朝下流’。”如何将这段不一样的“金戈铁马”呈现于舞台,让曾经执导两季舞台剧《繁花》、话剧《前哨》的马俊丰也颇感压力。“这次的创作是对50年前的这群少年的一次深情回眸,我们致敬的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和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
讲好这个来自于黄浦的红色故事,黄浦的文化企业当然也责无旁贷。原创舞台剧《同学少年》由多次成功运营出品优秀剧作的上海黄浦文旅集团同具有丰富戏剧创制经验的上海戏剧学院强强联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卫勤介绍,集团自成立以来,助力演艺大世界从“演艺码头”向“演艺源头”转变,《同学少年》正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是在剧目创投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黄浦文旅集团作为国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使命的重要体现。“我们的创作初衷就是要挖掘黄浦红色资源,讲好上海故事,推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传播,为上海的文化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比乐中学校长罗立新对于《同学少年》的即将上演也充满期待。“央视曾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制作过特别节目,采访过角色原型,学校也一直将它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这部剧的上演,我们计划举行红色寻访活动,邀请角色原型向我们的学生亲口讲述这段故事。”
记者 / 刘艺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黄浦文旅集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新修订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首日,黄浦开出首张罚单!
2. 送“法”进军营,以“法”润兵心,他被称为部队的“法治政委”
JOIN US